師大新聞網訊 1月26日,《人民日報》在第7版策劃“皮影藝術的魅力和韻味”特別報道,其中刊登了陜西師范大學教育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基地(陜西皮影)執行主任孫清潮的署名文章“中國皮影戲 源流與發展”。

報道鏈接:http://paper.people.com.cn/rmrb/html/2023-01/26/nw.D110000renmrb_20230126_1-07.htm
全文如下:
中國皮影戲 源流與發展
孫清潮
中國皮影戲是人類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。世界上許多國家都有自己的皮影戲,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,就有柬埔寨的“斯貝克托姆—高棉皮影戲”、印度尼西亞的“哇揚皮影偶戲”、中國皮影戲、敘利亞皮影戲。
在我國,皮影戲遍及各地,僅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的皮影戲就有37項,涉及省份17個,其流布范圍之廣可見一斑。
“雙手對舞千古事,一簾燈影藏春秋?!敝袊び皯蚴嵌喾N藝術形式歷經千年融合而形成的一種獨立藝術。秦漢以來的“弄影”,隋唐僧人傳經時的“俗講”,各地民間戲劇等相關藝術,在漫漫歷史長河中相互借鑒并漸漸統一于“弄影”旗下,使其成為一種集繪畫、雕刻、音樂、戲劇于一體,共同服務于影偶表演的“動畫”藝術。這種藝術樣式在中唐已趨成熟,至北宋有了正式名稱“影戲”,之后又有“燈影戲”“紙影戲”“皮影戲”等稱謂。
皮影戲是中國傳統手工業和手工技藝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。從周秦至唐宋,在平面上畫剪鏤空的材質,已從豆莢、樹葉、絹帛,發展到素紙、獸皮和金銀箔。南北朝時剪紙藝術已相當成熟,唐代皮革鏤花已用于服飾用品,宋代已普遍采用羊皮制作影偶,元代紙偶材質已從宋代素紙發展到彩紙。宋《百寶總珍集》記載的一個影戲箱,里面1200多個影偶,“水晶羊皮五彩裝”,即將羊皮刮到水晶般透亮,并著上多種顏色,連綴成人偶,足見宋時中國影戲的制皮技術、敷彩水平、雕刻工藝等已達相當水準。
中國影戲大抵是沿著中國政治中心的遷移路線而流布各地的。周秦漢唐等十三朝古都西安所在的陜西關中為影戲的發源地,唐代之后的近千年間,中國政治中心由此東移開封(北宋都城),繼而南遷杭州(南宋都城)、北上北京(金、元、明、清的都城),影戲藝人隨之流散,加速了影戲在全國的傳播。兩宋是迄今為止有明確記載的中國影戲首個繁榮期,此間諸多古籍,對其題材內容、雕刻技藝、演出場所、行會組織等都有詳細記載。兩宋之后,中國影戲起起伏伏,明代、清代、民國時期都出現過幾次繁榮,清代以來北京諸多官宦望族以蓄置影戲戲箱、自養影戲班社為榮。元代雖為中國影戲發展低谷期,但中國影戲卻在此時傳入南亞和阿拉伯半島,之后幾個世紀里又相繼傳入歐美,美國在上世紀幾乎一直有中國皮影戲演出。
中國影戲在傳播過程中,不斷與各地方言、戲曲、美術等相結合,大致在明末清初就已形成各地的風格和流派。
就影偶材質而言,湖南、廣東皮影多為紙偶,河北唐山、遼寧蓋州皮影多用驢皮,浙江皮影多用羊皮,山西孝義皮影在明代之前為羊皮、清代則為牛皮,全國其它地區多用牛皮。
就影偶造型而言,四川閬中皮影人物面部為橢圓形,頭帽胡須不固定,服飾圖案多為川北民間花紋,重寫意;浙江海寧皮影則臉形圓活、單眼側面,少夸張、近實像。
就制作工藝而言,山西皮影敷彩時多用植物顏料,追求大紅、大綠、杏黃,色彩飽滿;廣東陸豐皮影則以紅、黑、綠為主,用色相對單一;浙江皮影通常先在羊皮上剪出人物輪廓,再在一面繪上青、紅、黑、黃四色,重彩繪,少雕鏤。
就聲腔而言,海寧皮影戲以“弋陽腔”“海鹽腔”為基調,配以笛子、嗩吶、二胡等江南絲竹,極富水鄉韻味;江漢平原皮影戲則以歌腔、漁鼓腔為主,歌腔中的“雞鳴腔”源于東周楚國,漁鼓腔出自舊時藝人行乞唱曲,鄉土氣息濃郁;冀東皮影戲的掐嗓子唱法為其獨創,“三趕七”“大金邊兒”“小金邊兒”的唱詞結構也是其它影戲中沒有的。
由于中國復雜的地理環境,不同省份影戲風格有別,即使同一省份的不同地區,影戲風格也有差異。如:同在河北,涿州皮影人偶高50厘米,染色不用桐油,演出無腳本,全憑口授,屬于“西城派”;而灤州皮影人偶高30厘米,上色需桐油,有影卷,演出時要看腳本,屬于“東城派”。同在山東,濟南皮影演出時只需兩個人即可完成,而定陶皮影少則六七人,多則十幾甚至20多人。正是這種不同的風格和流派,構成了多姿多彩的中國影戲樣態和影戲文化生態。
中國皮影戲一直在創新中發展,在發展中活態傳承。上世紀40年代,陜甘寧等革命根據地的文藝工作者,通過創新傳統影戲,相繼推出了《屈原》等一批新編歷史大本戲和《大生產》等一批反映現實生活的新短劇,宣傳革命道理,鼓舞民眾和軍人斗志。新中國成立以來,黨和政府一直重視保護和傳承皮影藝術,不僅將眾多皮影戲列入了四級非遺名錄進行保護傳承,還多次舉辦全國性木偶戲和皮影戲觀摩展演,促進了中國皮影戲的交流互鑒,弘揚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。
(作者為陜西師范大學教育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基地(陜西皮影)執行主任,本報記者高炳采訪整理)